尿液显微镜镜检——21 种管型大盘点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作者:ebooksoso.com 分类:医学科普 阅读量:9017
继续说尿液相关知识点,今天继续说尿液管型,尿液专家共识中共提出来 21 类管型形态的变化,管型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以透明管型为基础,里面超过 1/3 的什么物质就是什么管型,有多种物质就是混合管型,出现蜡样就是蜡样管型,今天按照共识来看看这些管型。   

01:透明管型
●形态:无色透明、质地菲薄、折光性差、呈圆柱体状。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形态平直、弯曲或扭曲,偶见含少量颗粒。
●简述:主要由 T‑H 糖蛋白、白蛋白及氯化钠在酸性和浓缩尿环境下,在肾小管内沉淀、凝固形成。
●主要临床意义:偶见于成人浓缩尿、剧烈运动后。重体力劳动、使用麻醉剂、利尿剂、发热时可一过性增多。在恶性高血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可大量出现。
image.png

02:红细胞管型
●形态:管型中以包含完整红细胞为主,容量在 1/3 以上;外观略带黄褐色;红细胞较多时常密不可分,多在管型边缘见到完整红细胞。
●简述:红细胞经肾小球基底膜漏出,在肾小管中因各种原因被包裹于管型内。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实质性出血,特别是肾小球疾病。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狼疮性肾炎、肾梗死、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image.png
         
03:血液管型
●形态:管型内以破碎红细胞为主,碎片为大小不等的颗粒状;多呈血色、橙红色、褐色及咖啡色。
●简述:主要由管型内的红细胞破碎演变而来。
●主要临床意义:同红细胞管型。
image.png

04:血红蛋白管型
●形态:管型中以血红蛋白为主,多为血色、黄色、深棕色、褐色等。
●简述:管型内红细胞破坏并均质化,或过多游离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后形成。   
●主要临床意义:各种原因的溶血性疾病。常见于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溶血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image.png
05:白细胞管型
●形态:管型中以包含完整白细胞为主,容量在 1/3 以上,灰白色;有时可见分叶核,但大多核质结构不清;细胞较多时可密集成团,相互重合。
●简述: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血液滤出及炎症感染时渗出的白细胞被包裹进入管型。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
image.png

06: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旧称上皮细胞管型)
●形态:管型中以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容量在 1/3 以上。可见单个或呈瓦片状排列。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简述:来自肾小管各部位的上皮细胞单独或成片脱落后,被包裹进蛋白质管型基质中形成。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小管损伤。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中毒、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淀粉样变,也见于肾小球肾炎等。
image.png
07: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复粒细胞型)
●形态:管型内含有脂肪颗粒细胞。
●简述: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摄入脂肪小滴或出现脂肪变性。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坏死性脱落。
image.png
08:颗粒管型
●形态:管型中以大小不一、疏密不同的颗粒为主,容量在 1/3 以上。
●简述:管型中的颗粒来源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片、血浆蛋白的凝聚及其他物质。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硬化症、药物中毒等,但发热和剧烈运动后也可偶见。
image.png
 
09:蜡样管型
●形态:管型呈半透明状、质地厚、均质状、浅灰色或淡黄色蜡质感;轮廓清晰,大小长短一;边有切迹,易折断,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平齐;内含少许颗粒或杂质。
●简述:是细胞管型降解的最终产物。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肾小管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损害。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性病、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恶性高血压等。
image.png
10:脂肪管型
●形态: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折光性很强的圆形脂肪滴。
●简述:管型内脂肪滴主要源于游离脂肪滴、肾小管上皮细胞吞噬脂肪滴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产生的脂肪滴。
●主要临床意义:脂肪管型出现多伴有明显蛋白尿,还可伴随因挤压伤导致的脂肪破坏严重的急性损伤。 
image.png
11:宽大管型
●形态:宽度可达 50 μm 上,是一般管型的 2~6 倍,形态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形。管型内可包容颗粒、细胞等各种成分。宽大管型也可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简述:来自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和乳头管;也可因肾小管阻塞,肾小管扩张导致其中的管型发生膨胀和卷曲。
●主要临床意义:常提示肾脏疾病期,肾功能衰竭。多见于急性肾损伤患者多尿早期、输血后溶血反应导致急性肾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后急性肾损伤、终末期肾病等。    
image.png
12:蛋白管型
●形态:特指除白蛋白、T‑H 蛋白以外的蛋白质为基质形成的管型,其质地与蜡样管型相似,形态多为扭曲、麻花、大颗粒聚集样,较长。
●简述:来自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纤维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淀粉样蛋白等,在肾小管内的浓缩和凝集沉淀,还可因颗粒管型内的颗粒变性形成。其构成基质不可仅凭形态学来鉴别,一般统称为蛋白管型。
●主要临床意义: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淀粉样变、轻 / 重链沉积病;偶见于代谢紊乱肾损害,高黏滞血症(高球蛋白血症)、肾静脉血栓,慢性肾小管损伤,肾组织浆细胞浸润,肾盂肾炎等。
image.png
13:混合管型
●形态:管型内同时含有 2 种以上有形成分,如各类细胞、细胞碎片、颗粒、细菌或脂肪滴等。
●简述:血液中滤过、渗出或脱落的各类细胞和碎片等。
●主要临床意义: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14:结晶管型
●形态:管型基质内常以含草酸钙、尿酸和磷酸盐结晶为主。
●简述:与尿中结晶形成密切相关。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存在代谢性疾病或在肾小管中存在结晶沉积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草酸钙结晶管型出现预示可能患草酸肾病。
image.png
15:空泡变性管型
●形态:管型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空泡,有的基质为蜡样,类似打孔机打出的光滑孔洞。
●简述:常源于空泡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空泡来源于细胞中糖原发生脂肪变性、融合、丢失或纤维蛋白溶解。
●主要临床意义:多见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也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
image.png
16:泥棕色管型
●形态:管型长短、粗细、大小不一,呈棕黄色、咖啡色、泥棕色;不透明;管型内几乎无完整细胞,以各种细胞碎片及粗大颗粒密布为主要特点,多以红细胞碎片为主。
●简述:来自各种细胞管型的破坏、断裂,或肾小管内出现大量细胞的脱落和破碎。
●主要临床意义:提示急性肾小管损伤。当大量出现时,对 急性肾小管坏死具高度诊断价值。
image.png
     
17:肌红蛋白管型
●形态:管型呈淡橘红色,形态上不易与血红蛋白管型区分
●简述:由于肌肉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等原因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进入肾小管并沉积,形成肌红蛋白管型。采用饱和硫酸铵尿肌红蛋白定性试验判定是否有肌红蛋白出现,或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潜血试验鉴别是否为血红蛋白更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是使用抗肌红蛋白抗体进行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法测定尿肌红蛋白含量。
●主要临床意义: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肌肉创伤、多发性肌炎、行军性肌红蛋白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特发性肌红蛋白尿、海蛇咬伤等
张时民老师  北京协和医院  未染色(很难与其他管型区分)    
image.png

18:嵌套管型
●形态:两个或两个以上管型相互嵌套或包裹在一起,各自有相对独立边缘和内含物,管型内含物成分可相同或不同。
●简述:在肾小管上端形成管型后,随尿流移至肾小管下端,堆积后被卡在更粗大的肾小管内,再次停留形成较粗的嵌套管型。
●主要临床意义:见于尿液中管型含量较多的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   
image.png
19:胆红素管型
●形态:管型基质中含有金黄色胆红素颗粒或被胆红素染色。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管型是由折光的非晶体胆红素颗粒和低折光性的透明基质及黏液构成
●简述:来源于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在肾小管内和管型成分融合在一起,形成黄染的胆红素管型。
●主要临床意义:见于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镰状细胞性贫血。
image.png
20:含铁血黄素管型
●形态:管型内容物有黄褐色、橙褐色颗粒。非特殊染色条件下不易与粗颗粒管型区分
●简述:管型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或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法可鉴别含铁血黄素管型。
●主要临床意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以及某些溶血性疾病。
image.png
闫立志老师 内蒙古包钢医院  含铁血黄素管型染色后
image.png
21:细菌 / 真菌管型
●形态:管型基质内含细菌或真菌。细菌管型在普通光镜下,其内含细菌多为颗粒状或杆状,可同时混有白细胞,在白细胞之间可出现细菌,细菌可呈运动状态,非染色条件下难以识别。真菌管型则含个体相对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真菌(孢子)。
●简述:肾脏细菌或真菌感染。配合革兰染色更易于识别。
●主要临床意义:可见于肾盂肾炎、肾脓肿等。
image.png
尿常规镜检主要有三部分,细胞、管型、结晶,对于管型其实还好鉴别,以透明管型为基础,有什么物质超过内容物的 1/3 就是什么管型,内容物不好鉴别的可以用其他染色或者化学法进行鉴定,如出现典型的病理性管型,需要填写备注并告知临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