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四肢酸痛,不过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尿频尿急等症状,因此未加特别注意,亦未行诊疗。
2 天前饮酒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 天前患者感觉全身酸痛,乏力,遂在当地卫生室予以「布洛芬」口服,症状未缓解。
3 小时前入住本院,导尿见尿液颜色为酱油样,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CK-MB、PCT(Procalcitonin)远远高于参考值,血钾亦高于正常值,患者自发病起,神志清醒,精神欠佳,体重无明显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
患者尿液呈现明显的酱油样,在随后的尿常规结果中,尿葡糖糖 2+,尿蛋白、隐血 3+。
二、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 (rhabdomyolysis,RM)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 (骨骼肌) 细胞受损、溶解,从而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肌细胞内容物(包括钾、磷酸盐、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尿酸)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并可致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出现局部及全身症状。如果未进行及时诊治,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达 30% 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对横纹肌溶解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防止晚期并发症的关键。
三、病因及诱因
能够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有很多,各种病因的致病机制可能相互重叠,故目前仍未有严格的分类标准。不过,当前,比较认可的大致分类包括两种:非创伤性和创伤性两大类。
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主要是外部的创伤,主要包括电休克、挤压伤、局部缺血、大面积三度烧伤等。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包括酗酒、药物滥用、运动负荷、中暑、感染等,其中酒精和药物滥用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占总病例的 80% 左右。在本病例中,患者两天前的饮酒,极有可能是引起其发病的病因。这是因为乙醇本身对肌肉有间接损害作用,容易造成能量合成障碍;此外,由于醉酒后长时间昏睡造成肌肉的直接压迫,导致肌肉缺血、水肿、筋模腔压力升高,最终导致肌肉坏死溶解,引发横纹肌溶解症。
同时,肌肉过度活动亦可引起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尤其是以前未经训练的人突然的过量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患者 3 天前进行体力活动,并出现了四肢酸痛的症状,此时可能已经对身体已经产生了轻度损伤,加之后续的饮酒,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