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又称肾结晶或肾石,是一种疼痛性疾病,其特点是晶体在肾脏中形成,并可能导致尿路梗阻。肾结石通常是在尿液中过饱和的矿物质和盐类(如钙、草酸和尿酸)沉积后形成的。常见的肾结石类型包括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和感染性结石(磷酸镁铵结石)。
如果患者的主诉提示肾结石,首先应进行基础生命评估,以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患者不稳定,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持气道通畅、保证呼吸和循环系统稳定。接下来,应建立静脉通路,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如有必要,还应提供氧气支持。需要牢记的一个临床要点是,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肾结石属于医疗急症,必须立即进行引流和减压,否则可能导致肾盂肾炎、肾脓肿,甚至败血症。此外,当肾结石伴随肾功能衰竭、无尿、双侧输尿管梗阻或单侧功能肾时,也应立即联系泌尿外科团队进行处理。
对于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应继续按照ABCDE评估的步骤进行,首先采集详细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安排尿液分析。肾结石的典型表现是突发的剧烈腰部绞痛,常伴有血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恶心或呕吐。体格检查通常可发现单侧腰部压痛,而尿液分析可能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及尿液晶体。
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肾结石,应进一步进行无对比增强的螺旋CT扫描,以确认是否存在结石。如果CT扫描未发现结石,则应考虑其他可能的诊断。如果影像学检查证实了结石的存在,即可明确肾结石的诊断。
在怀疑肾结石时,螺旋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优于X线和超声检查。螺旋CT能够检测到小至1毫米的放射性透明和放射性不透明结石,同时还能识别肾积水。相比之下,X线只能检测较大的放射性不透明结石,而超声虽然可以发现肾积水,但对输尿管远端的结石检出率较低。确诊肾结石后,首要的治疗措施是疼痛管理。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氯洛昔康(ketorolac)进行静脉镇痛。NSAIDs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减少肾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肾盂压力,因此优先于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仅在非甾体抗炎药禁止使用时使用,例如严重肾功能损害或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在控制疼痛后,应根据CT检查结果评估结石的大小,以指导下一步治疗。如果结石直径≥6毫米,则自行排出的可能性较低,应联系泌尿外科团队讨论治疗方案,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内镜下取石术。
如果结石直径<6毫米,则可能有自行排出的机会。此类患者应在4周内接受观察,并使用结石收集器过滤尿液,以保存排出的结石。此外,可考虑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以帮助放松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
4周后应评估结石是否排出。如果结石仍未排出,或者患者仍然有症状,则应联系泌尿外科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内镜取石术。对于尚未排出的肾结石,应警惕肾积水的发生。因此,建议每2周进行一次肾脏超声检查,以监测是否出现肾积水或输尿管近端梗阻。如果结石已排出,则无需进一步干预。无论结石是经泌尿外科取出还是自行排出,均应进行结石成分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这包括24小时尿液收集,以检测尿液pH值、钙、草酸、柠檬酸、尿酸和磷的水平。此外,还应进行尿液显微镜检查和结石成分分析。如果24小时尿液检测显示尿钙、尿草酸水平升高,尿柠檬酸水平降低,而结石成分分析证实为草酸钙结石,并且尿液显微镜检查显示信封状或哑铃状晶体,则可诊断为草酸钙结石。治疗措施包括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以减少尿钙排泄,使用柠檬酸钾以碱化尿液,同时建议患者减少膳食中的钠、草酸和非乳制品动物蛋白的摄入。
如果24小时尿液检测显示尿钙、尿磷水平升高,尿柠檬酸水平降低,尿液pH≥6.5,并且尿液显微镜检查显示玫瑰花状排列的楔形晶体,则可诊断为磷酸钙结石。治疗主要依赖于噻嗪类利尿剂以减少尿钙排泄,同时建议低钠饮食。
血清钙水平常被纳入肾结石的检查项目,以筛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如果血钙升高,应检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以评估是否存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同时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以评估是否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两种情况均与磷酸钙结石的形成相关。如果尿液pH≤5.5,并且尿液显微镜检查显示菱形晶体,则可诊断为尿酸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案是使用柠檬酸钾碱化尿液,并建议患者减少非乳制品动物蛋白的摄入。如果一线治疗无效,可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呤醇)以减少尿酸合成。此外,应优化糖尿病、肥胖和痛风等相关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尿酸结石在这些患者中较为常见。如果尿液显微镜检查显示六边形晶体,并且结石成分分析证实为胱氨酸结石,则可确诊为胱氨酸结石。预防复发的首选治疗是使用柠檬酸钾碱化尿液,并建议低钠和低非乳制品动物蛋白饮食。如果一线治疗失败,可考虑使用青霉胺等螯合剂,以减少胱氨酸沉积。
如果实验室检查显示尿液pH值大于8,并且尿液显微镜检查可见棺材盖状结晶,应诊断为感染性结石(磷酸镁铵结石),也称为鸟粪石或三磷酸盐结石。感染性结石通常与尿素酶产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相关,因此需治疗任何合并的感染,并采取措施预防未来的尿路感染,以减少结石复发的风险。
这是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感染性结石通常在肾盂腔内形成,并可延伸至一个或多个肾盏。这些结石往往较大,在影像学检查上呈现典型的鹿角状外观,并可能导致梗阻。因此,通常需要进行泌尿外科会诊以评估结石移除方案。
最后,还有一个临床要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结石,充足的液体摄入都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因此,应鼓励所有患者摄入足够的液体,以稀释尿液,并确保24小时尿量至少达到2.5升。
无论结石类型如何,充足的液体摄入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所有患者均应鼓励每日饮水量充足,以稀释尿液,并维持24小时尿量至少达到2.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