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发热怎么办?六种病因及诊疗手段一文讲清!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作者:ebooksoso.com 分类:医学科普 阅读量:8825

血液肿瘤患者往往被发热所困扰,发热较长的病程往往会大大增加血液肿瘤患者的全身慢性消耗,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当血液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时,医生应当结合临床特点准确地分辨出发热原因,以便做好对症治疗。
小编在这里整理出六种或常见或罕见的肿瘤患者发热原因,同时包含了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01

肿瘤性发热

肿瘤性发热(NF)是一种由肿瘤本身引起的疾病,血液肿瘤领域主要表现在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和肾癌的患者。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发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可高于37.8℃,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并且没有感染的证据。
对于NF,抗感染治疗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需要针对肿瘤本身进行治疗除此以外,姑息性化疗方案中的类固醇成分可能有助于缓解肿瘤性发热。另外,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为肿瘤性发热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姑息治疗。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和罗非昔布等均已被用于治疗肿瘤性发热,效果良好。
在非甾体抗炎药中,萘普生的疗效发挥较快。萘普生治疗的益处还包括诊断性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发热,以及患者服药期间的持久应答。发热完全消退后,如果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可将萘普生剂量降低至控制发热的最低剂量。
萘普生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有胃炎、胃肠道出血等,因此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要慎用。在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中,罗非昔布是肿瘤性发热治疗的一种更合理的替代药物。

02

感染性发热

血液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难以抵抗外界病菌入侵,易引起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并且留置导管(如引流管、PICC置管、导尿管等)也容易引起感染。
感染性发热出现时,除了忽高忽低地发热外,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尿急尿频、伤口处红肿热痛或化脓等表现。
相关患者检查时往往可以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也会高于正常值。
因此,如果出现可疑感染性发热,单纯的退热治疗是达不到根治目的的,应该及时采集患者血液、痰液、尿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送培养检查并做药敏试验,为进一步明确感染病菌及敏感药物。在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可应用广谱抗生素。
若发生局部感染,还需注意局部清洁、消毒,以降低感染风险。还应鼓励患者适当规律地运动,注意饮食均衡。

03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在化疗、放疗等过程中,机体的正常细胞也会受到一定损害,可能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而发热恰好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这样的发热不尽快处理,很可能继发感染。
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首要处理方法是升白治疗,常见的升白针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作用刺激骨髓粒系造血细胞,快速生成白细胞。

04

药物热

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药物,包括顺铂、白介素、奥沙利铂、干扰素、唑来膦酸等。,也可能引起发热,这样的发热温度往往较高,可以到达39℃以上,且伴有畏寒、寒颤。
药物热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停药后24小时内热会自行消退。因此,当我们在输注药物期间,出现发热,要及时联系医生,必要时停止药物的输注,根据医生要求继续处理。

05

放射性肺炎

在食管癌、肺癌、纵膈肿瘤等进行放射性治疗时,射线剂量的积累会对肺部造成放射性损伤,继而引发放射性肺炎,从而引起发热。
一般结合放疗史和胸部CT即可判断,医生会结合具体情况,使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

06

中枢神经系统

当肿瘤侵犯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也可能引起发热。但是这类发热一般不常见,会需要联合其他专家做脑部CT或者核磁共振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