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血液中各种细胞数量和比例的一项检查项目。它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监测一些疾病,如贫血、感染、出血等。血常规检查结果看起来很繁杂,最主要是三大项: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血小板的主要作用可以简单理解为“止血剂”,因为血小板不仅对毛细血管有营养和支持作用,还可以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而且血小板还会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激活、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和排除废物。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我们的氧气输送能力和造血功能。在诸多红细胞中我们重点关注血红蛋白(Hb)含量。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