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白血病,很多病人因为持续发热,关节、腰部、牙龈疼痛等症状就诊,病人及家属都处于“懵”的状态,接受不了事实,稀里糊涂就开始了化疗,什么骨穿、抽血、护理啥都不清楚,而真正接受现实的时候,第一次化疗已经结束,没有心情、也不知道怎么去做护理,感染、出血随之而来,花钱多,病人状态差,延误下一次化疗的时间等。
血液病病程较长,病人及家属都需及时调整好心情,加强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是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重点。我们会根据情况分期发布:白血病基础知识,护理知识,用药知识等,供广大病友及家属参考学习。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调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 发病率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白血病,成人白血病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品污染:
如农药污染、霉变食物、食品的容器包装等致癌物质的污染,是白血病高发生率的一个原因。 放射线辐射:长期接受放射线辐射的人,患白血病的风险极高,
如核武器爆炸地区白血病发生率极高,经常接受放射线透视的人患白血病的机会会增加。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以诱发白血病,如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当人感染这种病毒时,不会立即引起白血病,只有当一些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如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
吸烟喝酒等, 才会诱发白血病的发生。 药物或化学物品:氯霉素、合霉素引起的白血病已有很多报道、农药、染发剂等都可诱发白血病。
治疗银屑病(牛皮癣) 的药物乙双吗啉,具有显著的染色体致畸作用,已被证实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相关。 装修污染:装修材料中的苯、甲醛、一些防腐剂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与白血病发病相关。 水源和大气污染:污染的大气和水源当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基因的异常发生白血病的概率也会升高。 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发热:低热:常为疾病本身引起,<38.5℃;高热:常为继发感染,>38.5℃。 出血: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其次为凝血机制障碍,如合并DIC。部位: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主,可有眼底出血、颅内出血为常见死亡原因。 器官或组织浸润:白血病细胞会侵犯人体的各个脏器( 肝、脾、淋巴、脑肾脏、睾丸、卵巢等等)并造成损害。 淋巴结:50%病人在就诊时伴有淋巴结肿大。 骨骼、关节疼痛:是白血病常见的症状,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对白血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口腔、皮肤浸润:可有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局部皮肤隆起、变硬、呈紫蓝色结节状)、皮下结节、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减少或者正常,往往会伴有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下降。 血常规正常范围 白细胞:WBC
4.0~10×10^9/L 血红蛋白: HB 男性 120~160g/L;女性110~150g/L 血小板: PLT 100~300×10^9/L 中性粒细胞:2.0~7.0×10^9/L 血分类: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或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人的外周血很难找到原始细胞。 血液肿瘤患者除了全面病史、体格检查、生化、三大常规(血、尿、便),按病情所需进行MICM(形态、免疫、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等多方面的检查结果综合诊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了解疾病,互相补充。 细胞形态学(M)是必查项目和确诊的主要依据,血液系统肿瘤或其他疾病,常会有细胞形态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可以貌相”,是血液病最直接、最基本的诊断项目。 流式/免疫学(I)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使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识别细胞,根据免疫学标志判断细胞性质、系别,快速、准确地做出疾病诊断。此外在微小残留病检测方面有独特作用。 染色体染色体 /FISH(C)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可以反应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复杂程度;对疾病诊断、危险度分层(即高危、中危、低危)、选择化疗还是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疗效的监测,预测复发,有没有靶向药的靶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发病时检测,对治疗后染色体/FISH的动态监测、异常克隆的增减、演化,预测移植后复发也非常重要。 基因/分子生物学(M):通过检测核酸序列的变化,揭示分子层面的异常。基因异常可辅助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指导预后,协助危险度评估和治疗,监测微小残留病和供/患者嵌合率,评估遗传易患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血常规、MICM检测综合评估,进行危险分层:低、中、高危,选择治疗方案。 低危:通过单纯化疗或者联合靶向治疗,远期治疗效果好。 中危:可以根据前期治疗效果,评估是否需要移植。 高危: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