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本书揭露10个王朝兴衰更迭的秘密
唐代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留下了让人深省的警世恒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人总是为秦朝灭亡感到惋惜,但是却从来没有吸取秦亡的教训,导致陷入兴衰更迭的历史循环。透过10本历史好书,跳出历史教科书的陈规旧律,揭秘秦汉、隋唐、元明清等10个王朝覆灭的原因。商朝《翦商》
![1716703074112832.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074112832.png)
《翦商》这本书跨度1000多年,一直从夏朝的萌芽,讲到西周的建立。因为璀璨瑰丽的华夏文明源头,竟然充斥着一连串血腥、恐怖、暗黑、暴虐的故事。比如书中推演出商王朝是一个热衷于拿活人去献祭的王朝,活埋、斩首、肢解、烹煮、火烧,甚至是上百人的大屠杀,每一种都看得人毛骨悚然。而周朝本是僻处西部山区的小封国,一直为周朝提供祭祀的人祭。直到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禁在殷都,并且令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进贡作为人祭。秦朝《秦崩》
![1716703114181693.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114181693.png)
战国时代,天下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争中,尸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统一。这时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传奇帝王秦始皇,他结束了春秋以来500余年的战争割据。假如没有秦始皇,假如战国七雄的局面延续下来,也许中华大地从此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就会变得像欧洲一样零散。但是,令秦始皇意想不到的是,终结他辉煌时代的人,是他的同龄人:刘邦、项羽、陈胜、吴广。更让我们惊奇的是,这些人的一一出现,似乎印证着战国末年的一句谶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言的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陈胜和吴广,在楚国旧地大泽乡起义,建立政权张楚,取“张大楚国”的意义。刘邦,江苏沛县人,战国末年也是楚国的领地,他被尊称为“沛公”,意思是楚制的沛县长官。冥冥之中,秦朝的命运似乎自有天定,然而事实上又不止于此。新朝《祥瑞 :王莽和他的时代》
![1716703151457467.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151457467.png)
公元9年1月15日,西汉的外戚王莽以“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名义,废除汉帝,自立新朝。都说王莽是西汉政权的颠覆者,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祥瑞》则告诉我们,王莽其实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改革家。王莽就像一位穿越者一样,他主张人权,要求彻底废除奴隶制。他甚至想用孔子推崇的周礼,彻底取代汉朝先前的法制。可是,步子迈得太大终究会出事,由于汉朝政令繁琐,导致王莽激进的改革,造成了天下大乱。王莽从一介儒生,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建立了新朝。最终,又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贤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晋朝《门阀》
![1716703178461505.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178461505.png)
朝堂之下,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万枯骨,战乱人祸,民不聊生!自永嘉南渡至刘宋代晋的一百余年时间里,皇权政治沦为了门阀政治,竟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表面上,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郡桓氏,都是东晋的名门望族。但私底下,他们却争夺皇族权力勾心斗角,等到外族入侵,却又只顾自己保命。这里的“王”指向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家族:琅琊王氏。《门阀》这本书通俗讲述了“中古第一家族”琅琊王氏的崛起过程,也揭开了中国历史黑暗混乱时代开端的序幕。隋朝《大隋兴衰四十年》
![1716703214210679.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214210679.png)
隋文帝杨坚可能没有刘邦的洒脱、李世民的英武、朱元璋的霸气,但他的成就足以使其成为千古一帝。他不仅一生坚持一夫一妻,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如此,这里面就包括处处迎合父皇但包藏祸心的杨广。即使是饥荒之年,为了保障国库里有规定的粮食存量,他宁可与臣民一起挨饿。他希望天下臣民、万物运行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过于严厉苛刻,不讲人情和实际。结果,导致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隋文帝杨坚死后,大隋王朝被压抑的气氛瞬间得到暴力释放,儿子杨广奢靡享乐、纵淫无度,一步步把隋朝推向了深渊。唐朝《危机与重构》
![1716703259185211.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259185211.png)
为什么一场明明被平定了的安史之乱,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关键?但是,之后导致的军阀林立、藩镇割据,不但让大唐的国力一次次消耗,最终走向灭亡,更促成了后来大宋重文轻武的思想。中央与地方斗智斗勇的内耗,才是彻底改变整个帝国走向的根本原因。北宋《汴京之围》
![1716703293401417.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293401417.png)
汴河就是汴京城南斜穿而过,斜贯京城,西接黄河,东连淮泗,向南直通长江,天下财货十之五六都由汴河输送至汴京。1123年的大宋,正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时代。当时的北宋帝国,外部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内部方腊作乱、群雄四起,国势岌岌可危。郭建龙《汴京之围》,正是从这个看似最繁华的年代开始着墨。这是的大宋满朝文武,谁也不会想到,仅仅3年后,繁花似锦的都城汴梁会被异族围困。好大喜功、不学无术的宋徽宗,最终将北宋帝国拖入了灭国的无底深渊。金朝《隳三都》
![1716703324128993.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324128993.png)
随着蒙古铁骑四处征战,成吉思汗的势力范围迅速吞没大半个欧亚大陆。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这两大历史文化,也因此进行了第一次深度接触。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大金王朝,却曾经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大金王朝崛起后,迅速灭了大辽国,又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还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留给这个女真族王朝的时间不多了。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大金的疆土不断从中都收缩到汴京、蔡州,最终蒙宋合围蔡州,金哀宗上吊自焚,大金用惨烈的告别消失在历史里。《隳三都》这本书,就是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把历史的聚光灯照在了大金王朝的最后一刻。南明《南明史》
![1716703357114436.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357114436.png)
南明,可以说说中国最黑暗、最混乱、最刺激、最短暂的一段历史。但这段历史,也道破了无数王朝覆灭的致命根源:内斗!南明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18年,但比西晋的八王之乱还要复杂,称王称帝的人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各方势力的角逐厮杀和勾心斗角更是数不胜数。同样是被异族入侵后偏安一隅的东晋和南宋都能撑上几十上百年,但实力不弱的南明却只撑了短短18年。权欲、妒忌、贪婪这些人性的劣根,让南明始终在内斗的圈子里打转,直至灭亡。可以说,历史背后的盘根错节,复杂程度往往超乎我们想象,但这或许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清朝《天朝的崩溃》
![1716703390142271.png image.png](/uploads/ueditor/image/20240526/1716703390142271.png)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也最强盛的超级帝国。但是,即便是超级帝国,到乾隆在位末年,大清已经外部列强四起、虎视眈眈,内部起义不断、饿殍遍野。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帝国竟然顷刻之间分崩离析。僵化的制度,欺上瞒下的官员,沉浸在天朝美梦里不愿醒来的统治者们……合力将帝国带向了灭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