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一直都是读书人的首选书单。
成百上千年之前,那些嬉笑怒骂、攻心谋计的鲜活的生命,
在后人的笔下,以更自由的姿态重新上演尘封的故事。
怎能不让人上头!
大明王朝1566
说起中国权谋小说的天花板,不谈《大明王朝》无以服众!
作者刘和平是中国历史剧的王牌编剧,其笔下的历史作品常常有史诗级的磅礴大气。
1566年,大明王朝最波诡云谲的一年!
嘉靖皇帝、海瑞、严嵩、张居正,牵扯出朝堂背后各种利益的纠缠和对抗。
各方尽出奇谋,辨人心,安权谋,都想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最大。
高手之间的顶级较量,不仅决定了各自的生死,也关乎天下的兴亡。
故事叙述得浑然天成,精彩异常,作者对官场、权术的分析,也让人叹为观止。
有网友直言,看过这本书才知道何为权谋,何为帝王之术。
小说围绕一场“打虎”大戏,从官场到商场再到战场,
风暴中心的每一个人都被裹挟进这场较量中。
无论是权力的博弈,还是人心的拿捏,
其描写的精彩程度,都不是其他书可以比拟的!
流血的仕途
说权谋,大秦帝国当仁不让。
在始皇帝统一六合,号令寰宇之前,秦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其背后的第一权臣,也是帝国的二号人物——李斯,
或许就是解开历史真相的关键!
那李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布衣书生,转变成千古一相、华夏历史的执笔者?
要知道,李斯三十岁时仍然寂寂无闻。
一个楚国人,只身跑到秦国,还差点死在秦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吕不韦的三千门客之一。
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冒死谏言,才终于被秦王注意到。
然而面对吕不韦、嫪毐这样的权臣,以及自己的老板,后来的始皇帝,他深知自己要步步为营,只可周旋,韬光养晦。
李斯小心翼翼地站在秦王的背后,辅助秦王离间六国、夺取军权,一统天下。
然后进一步助力秦皇巩固其统治,削权重臣、震慑宗室,统一文字和货币度量衡。
这其中的权谋、心计,真不是一言两语能概括的!
康熙大帝
常读历史小说的人,对于二月河这个名字必定十分熟悉。
这位著名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历史经典,你即使没看过也肯定听过。
金庸先生曾经说,
在中国写历史小说的作家里,二月河是比较严肃的,不会乱来。他对清史细节什么的都研究到了,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
这部《康熙大帝》,正是二月河的代表作。
康熙八岁即位,彼时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臣。
鳌拜居功自傲,初露凶相,独揽朝政。
待康熙十四岁亲政时,鳌拜仍不肯还政,企图谋反。
但康熙自小聪慧,几次试探之后,在毓庆宫单独召见鳌拜,利用身边侍卫,一举擒下。
这段历史在书写上虽然没什么难度,
但正因如此,要想写得出众也变得颇有难度。
二月河不愧是写历史小说的好手,
你明知历史的经过和结局,但读起这部书依然被书中的权谋和心理描述,震撼得停不下来。
两京十五日
集美一直觉得,马伯庸就是天生要吃历史小说这碗饭的人!
写历史是需要大量扎实的功底和强大的逻辑结构的,
写小说需要大量的想象,
所以写历史小说的人,要想被读者认可,然后出彩,仅仅博学多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历史的各个缝隙中穿针引线,让小说的可信度和史实处于一样的高度。
这点在马伯庸身上丝毫不是问题!
仅凭一段不起眼的史料,就能延伸出一部复杂且精彩的故事。
《两京十五日》就源自明史中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就这么寥寥几句,却成了小说的故事核心。
洪熙元年五月,太子朱瞻基迎来了一次考验——他必须在15天内,从南京赶赴北京继承皇位,为了拯救自己,更为了拯救大明。
但这段旅程注定是不太平的,先是他的龙船被炸,身边更是无人可用。
面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太子不得不为此组建一个小团队——返京四人组。
全书70万字,读起来愣是一点压力没有。
路途中各种心机的搏杀和各怀鬼胎的“阴谋”,
反转反转再反转,让人直呼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