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书架上没有一两部大部头,真不敢随便说自己读过书。但大部头读起来是真要命啊,要是没方法,一般人读一年估计大半还是停留在开头的三分之一,反复翻。下面这4部大部头神作,都是此生必收,一定要看的经典中的经典。而且推荐给大家的版本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很难想象还能如何超越。
《史记》在史书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的“智慧宝书“。
《史记》的好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盛世这3000年的历史,还在于它描写的人物群像——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绿林侠客、市井走卒,更在于它直接影响了后世史书的撰写方式。因为它包含了太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小到家人邻里的相处、职场工作的生存之道,大到人情世故、价值观和高格局的培养。比如说为商之道,有“良贾深藏若虚”,了不起的商人,要懂得“藏”,要看起来空无所有;比如说长远的人际,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再比如讲成败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汲取教训就是了。岳麓书社这个版本也的确做得优秀,打破了常规的原文和译注的前后页排布方式,改成左右对照,一边读原文,一边看译注,阅读体验感极佳。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是岳麓的装帧,清新淡雅,有古典美。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耗时19年编撰的编年体通史。宋神宗称司马光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名《资治通鉴》。全书煌煌300万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因为内容太硬核,曾被朝廷严格管控。古代韩国人日本人想看,都得通过民间“走私”。作家冯唐称《资治通鉴》为“人性之书”,金庸先生说它可以精准预测时局,曾国藩更是反复读它成就了“半个圣人“。可以说,中国人传承的智慧全都浓缩在了这一部《通鉴》里。从汉高祖刘邦身上,学到建立大局观、知人善任,独一无二的领导力。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身上,学会游刃有余的经营人脉。从绵延千年的帝王政治场,懂得中国社会生存“潜规则”,何时韬光养晦,何时主动出击。中华书局这个版本是文白对照,底本是书局的权威底本——标点本,译文是精选的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六十余位专家翻译的。整体算得上是通鉴的天花板了,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北大教授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鲁迅先生的伟大不必证明,1927年直接拒绝诺奖提名,用笔下的作品和人物,征服了无数诺奖作家,也跨越了时代的界限,为人们揭露了人性。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他们只是换了一副皮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洞察力,越是活得明白越是能清楚地感受到鲁迅的魅力。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全集》的版本国内有很多,最权威的底本是人民文学的,但综合性价比、装帧和其他因素,花城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的两个版本可以作为首选。都是以1938年许广平参编的初版为底本,大同小异,唯独需要考虑的就是性价比和装帧。
《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经过13年的构思,花费了6年时间才写下这部130万字的皇皇巨著。
朱利安·赫胥黎曾说:“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村上春树15岁时,已经将《战争与和平》读了3遍。马尔克斯、毛姆、罗曼·罗兰,都是它的超级粉丝。
小说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因此,也被称为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张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全景图。
有读者说,读懂了《战争与和平》,就读懂了人世间。
比如它写爱情:
“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一旦他们产生隔阂,世界会立即将其征服。”
比如它写成长:
“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再比如它写生命:
“生命、生活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经典的大部头实在太多了,值得家藏的也不少,比如中国人的天命之书——《红楼梦》,比如中国人独有的武侠梦——《金庸全集》《古龙全集》。万维钢有一个“学习区”理论,非常值得借鉴,大概意思是:学习一项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全是陌生的信息,人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恐慌状态。这样学习效率肯定高不了。如果全是熟悉的信息呢?人就会进入“舒适区”,没有知识的增量,这样学习也没有效率。相对理想的搭配是:既有熟悉的部分,也有陌生的部分。将陌生部分变成熟悉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进入“学习区”。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所以,读大部头,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部分开始,不是非要从头读起,从中间、末尾读都行,逐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