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
这是一本人生艰难时刻一定要读的经典!
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翻开这本书,你就能重然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是1962年诺奖得主,《愤怒的葡萄》是他最经典的著作。被胡塞尼、哈珀·李、斯蒂芬·金等一众大师盛赞不已!
故事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乔德一家,遭遇了沙尘暴的袭击、资本的剥夺,迫使他们离开家乡。
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六十六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加州。
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好不容易到了向往已久的加州,却发现与传说中的大相径庭,低到难以置信的工资,更没有想象的美好,他们依然被生活残忍地对待着。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有人说,满满的都是苦难,看完之后简直像被狂风暴雨冲刷过一样!
即使年代相隔甚远,但书中的苦难和现在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本质上并无二致。
难怪它会被无数人视为人生必读书,因为书中颂扬的是普通人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芒。
《罪与罚》
鲁迅曾说自己最敬仰的作家只有两个,一个是写《神曲》的但丁,另一个就是写出《罪与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讲述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在一次愤怒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而后在历经了一场痛苦而孤独的抉择和忏悔后,他最终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陀氏在书中事无巨细地剖析了一个罪犯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令无数读者折服。
有读者说,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家!我对人类的全部苦难下跪。
就连余华在看完这本书后,也感慨:“像轰炸机一样朝我的思绪和头脑扔下了一堆炸弹,把二十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
似乎伟大的作家都喜欢描述人性,陀氏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场人和人性之间的博弈。
很多时候,让我们犯错,打倒我们的,不是他人,也不是生活,而是隐匿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私、懦弱、欲望和卑劣。
《罪与罚》给了我们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对抗人性的机会。
《正红旗下》
老舍是满洲旗人,隶属“满洲八旗”中的“正红旗”。这本书的书名因此得来。
1966年8月24日,他选择自沉于北京太平湖底,于是这本书成了他未完成的遗作。
据说老舍当时对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相当重视,每天只写几百字,斟字酌句,哪怕是一个标点也要反复琢磨!
故事从“我”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
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老百姓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山河破碎、家园残存,这些大清子民们的命运也开始摇摇欲坠。
有读者感慨:意难平啊意难平!这本书没有写完,真是天下一大憾事!
的确,在这仅存的七万多字里,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清末老北京画卷和各种形象无比鲜活的曾经的人们。
试想如果这本书能写下去,后面的故事恐怕会更加精彩。
这不仅仅是对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和反思,更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碎片的真实记录!
《变形记》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撼动人心的小说排个名次,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定名列前茅。
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15年,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
有人说,年少时初读只觉得故事天马行空,荒诞不经,人到中年再读时,才发现生活的真相比小说还要荒诞。
小说讲述了一个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丑陋无比的巨大甲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竟然不是担心自己如何能变回人类,而是忧愁自己赶不上火车,上班要迟到了!
然而他连续五年兢兢业业地工作,换来的却是公司的无情辞退。曾经因为他的拼命付出得以养尊处优的家人们,此时也开始嫌弃他。
卡不卡不愧是现代小说大师中的大师!
即使是写于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时至今日,故事里的格里高尔式悲剧,依然在不断上演。
当我们陷入生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时,才能看清周围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正如杨绛所说:“惟有身处卑微,才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