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作家?他们的书你竟然也看?”
小编向朋友安利某个中国青年作家的时候,遭到了莫名的不屑和鄙视。
如今的人们好像只关注国内外的大咖,而中国青年作家仿佛就带着一种“不入流”的标签。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说到中国青年作家,想到就只是网络写手——文笔糟糕,逻辑混乱,抄袭模仿,千篇一律。
小编想说,你们对“中国青年作家”的误会到底有多深?
中国青年作家们,的确需要更多的锤炼,但是他们之中不乏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作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佳作却因销量太差而绝版。
路内——《少年巴比伦》
路内,被公认为最好的“七零后”作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
在他的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对于“八零”、“九零”后的读者来说,阅读总是伴随着“没错,我小时候也这样”的感慨。
小编经常将他的作品推荐给零零后的朋友,想让他们也体会一下我们儿时的生活。
小编特别喜欢他的《少年巴比伦》。
一个三线的小城市,一个普通的化工厂,一个混日子的“小混混”路小路,常年混迹于老油条的大叔大妈中间。
从钳工班到电工班,又在改制洪流里成了三班倒的车间工人。
他遇见了爱情,但是最后还是向现实妥协。
书中讲述了九十年代初“下岗大浪潮”之前的工厂生活,夹杂着路小路20来岁的成长故事。
路内在嬉笑怒骂、轻描淡写中,不露声色地给予读者内心冲击。
看到最后你会明白,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乐观豁达,热情昂扬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在拥有了之后,我们却变得圆滑世故、身心疲惫。
令人遗憾的是,鱼和熊掌总是不可兼得。
小编笔记:
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有一个结尾,即使你有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那个结尾也有可能很烂,但总比没有结尾好。
李娟——《冬牧场》
李娟,散文作家、诗人。
因为生于新疆,所以在她的文字中,你会感受到那片广阔无垠的土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致以及民风质朴的牧民。
有人评价李娟的写作,不是用“脑”而是用“脚”。
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冬牧场》。
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李娟跟随牧民居麻一家,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
书中记载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场生活。
春天,追逐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南下,不停地出发、告别。
很多人想象中的牧场生活就是蓝天白云、广阔草原,悠闲自得。
读过《冬牧场》之后,才知道在他们的游牧生活中,没有自来水、煤气、电,甚至连个邻居都没有。
去冬牧场路途遥远,赶着牛羊马匹和骆驼,还要携带生活的必需品。
书中有这么一段,深切地写出了牧民的艰苦生活:
居麻一喝醉了就骂我滚。我要是有志气,应该甩开门就滚。可甩开门能滚到哪里去呢?门外黄沙漫漫,风雪交加,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走一礼拜也走不到公路上去。况且还得拖个比我还大的行李。况且还有狼。只好忍气吞声。
荒凉、贫瘠、寂寞、艰辛,这就是牧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冬牧场》的感受的话,那一定就是——经历。
你会从书中体验到可能此生都无法经历的生活。但是我们同作者一样,都是观察者,难以同牧民一样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诚如李娟自己说的:“我身在此处,却离此处的世界那么遥远。”
李娟的散文之所以有着吸引人的魔力,就像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所说:
她写散文有种小说的写法,这些散文里经常会透露出一种短篇小说大师的风采。
小编笔记:
羊的一生就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阿乙——《鸟,看见我了》
阿乙,原名艾国柱,作家。
当阿乙成为作家之前,他的经历颇为丰富。
当民警的经历让他经常与小老百姓打交道。所以他笔下的乡镇、小人物让人觉得真实、充满灵性。而他笔下的犯罪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他的《鸟,看见我了》。
这本书收录了10篇短篇小说。
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意外杀人事件》。
一个夜晚,一个外地人突然出现在镇子上,仅用一把小刀,两个小时内连杀了六个人!
令人震惊的是,最后他竟然无罪释放?
他是谁?他为何杀人?
阿乙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七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无论愚蠢、精明,还是成功或是失败,他们在一连串的巧合下,都走向了“死亡”。
在另一篇《巴赫》中,一位慈祥乐观的山村教师巴礼柯精心策划了一场失踪,令人意外的是,他借此机会去寻找他的初恋情人。没想到,她却早已不在人世……
小人物在命运的齿轮下抗争,这样的情景在本书中随处可见。
读阿乙,总是会想到余华——他们笔下小人物的故事都是那么充满力量,又令人心塞。
小编笔记:
人类的主要行为只应有两种:一是自杀;二是选择与时间对砍(杀时间)。像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他们眼睛朝前看,朝锅里看,并不知自己的肉体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
袁凌——《青苔不会消失》
和虚构小说比起来,非虚构则往往更容易令人触动。
袁凌,年轻优秀的非虚构作家。长年的记者生活让他出入各种“现场”,经历人世间真实的悲欢离合。
《青苔不会消失》收录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
12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
矿难中失去双眼的老人,整张脸变为了青色,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面具“再也无法摘下”。
十七岁被地雷截断双腿的农妇,双膝跪在铁皮板凳上,收割比她还高的稻穗。
下身受创干枯的年轻人,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地穿针绣鞋垫和十字绣,供养自身和家人。
这些看似小说里的情节,却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一名记者,袁凌走进他们的生活,采访他们,亲眼见证了他们所受的苦难,最后用文字还原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故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小编笔记:
当喧嚣一时的事件归于沉寂,他们仍旧回到阴影中沉默地生活,事实似乎已经被报道多次,甚至变得陈旧,生活本身却并未被传达出来,在轰动和遗忘的镜头切换背后,是一直漠然无视的视野。他们仍旧只是生活剧场灰色的布景,是没有机会购票入场的主角。
这些遗珠或许永远不可能在畅销书行列中C位出道,与那些“心灵鸡汤”、“成功学”、“注水畅销书”相比,这些低调有料的作品却无人问津,甚至惨遭“绝版”,不禁令人唏嘘。
而对于这些作者,请不要武断地就给他们贴上“不值得看”的标签。对于不了解的作者、作品,切不可人云亦云,轻易地被带了节奏。
中国青年作家,需要时间和关注,请不要吝惜你的支持。他们,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