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今年最后两个月里,大家没有时间去啃大部头的著作了。但在通勤的路上、上班摸鱼的间隙,花五分钟读完一篇短篇小说,迅速地去他人世界里走一趟,也是一个不错的避难选择。
在朋克的机器人世界中,机器人为了生存,每天都要消耗两个充满空气的肺。空气补给站是最主要的社交场所,大伙凑在一起补充空气,一同分享快乐。但某一天,空气补给站的气氛开始变得凝重,因为怪事接连发生:各地的公告员都在抱怨,在他们按时朗诵完诗文前,钟楼就敲响了钟声。钟表匠检查了出现问题的钟楼,但是没有发现任何缺陷。身为解剖学家的“我”觉得不对劲极了:如果时间没出现问题,那是否是我们出现了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切,我打算亲自解剖自己的大脑,寻找答案。”奥巴马称,《呼吸》是优秀科幻小说应该有的样子:它让你思考那些大问题,更加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温度。
在每一个”科幻必读”的书单上,都有特德·姜的作品。从1990年至今,他只出版了17篇短篇或中篇小说,却捧回了包括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特德·姜温柔关怀人类命运,张寒寺则是温柔对待个体的生活。清涵是一个游戏测试员,他的主要职责是为一个网络游戏测试程序漏洞。比如无数次地从某个悬崖飞身跳下,看会不会跌到地图范围之外——这样的工作让他既觉得无聊,又感到疲倦。为了改变自己的单调生活,他在网上租了一个在线女友。“对面只是一个聊天程序,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单身了多年的清涵不断在内心这样提醒自己,毕竟他很少跟活人打交道。揣测人类暧昧不明的话里包含的深意,从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里判断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清涵来说,都是难以掌握的能力。而和程序打交道就简单得多了。装在手机里的聊天程序可以陪伴着他,虽然他仍旧感到无比孤独。直到有一天,一个打着墨绿格子伞的女孩出现在他的身边,为他找到了莱特昂·布兰朵的诗词: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收录了28个不正常人类的故事:可以预知未来却无力改变厄运的孩子、失去老伴后学讲猫语的奶奶、对人类残留情感的被回收的机器人、世界毁灭后陷入休眠状态的收信人......他们活在不同的时空和宇宙中,却一样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张寒寺用极具创造力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他很温柔地在我们耳边说:
和前两位作家不同,袁哲生不靠科幻,也不讲童话,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004年,39岁的袁哲生,选择在山区的某棵树上吊死。“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他用另外一种方式,留下了一个丰富深情的世界独居在山中的男人,突然想起曾经和亡妻玩的游戏: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二十年后看看对方写了什么。但当他挖出罐子时,发现妻子早就将她的纸条取走了,他纸条上的“秘密”也早被妻子获知......父亲觉察到了“我”想自杀的念头,总在深夜才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在家境逐渐殷实之后,父亲却抛下了我和母亲。几年后,就传来他车祸身亡的消息。亲戚们都传说他是选择撞车自杀的......人类的情感在他的笔下都动人且深刻。我们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都被袁哲生写尽了。袁哲生曾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或许人如其名,哲生,他的一生也在探讨深厚的哲学命题。读完他的短篇,你会长长地吁一口气:生而为人,原来都这么辛苦啊。
《呼吸》中的机器人无意中发现了令人绝望的生命终极秘密;《不正常人类症候群》中的主角们都被周边的人冷眼相待;
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知道了这样的结局就感到悲哀......仔细想想,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张寒寺为他的主角们设置了一个Happy Ending。袁哲生则用文字告诉你:别担心,你的情绪我都懂,你并不寂寞。生活虽然不易,但希望钻进书籍“避难所”里的你们,可以汲取到些许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