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曾说: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
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
《无问西东》(季羡林)
季羡林,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曾在国外留学,会7种外语,尤其精通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通此种语言的学者之一。
在国际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身居多项职务,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生前曾三次撰文,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
在《无问西东》这本书中,精选了《季羡林文集》里25万字的文章,包括了季老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有童年成长、清华园求学、留得十年、北大执教、牛棚杂忆、病榻杂忆等。
比如在写那段“斗争”的岁月里,批斗之前想到过死,但还没来得及,就被抓去批斗了,批斗结束觉得不过如此,好像还能忍受,这种语气像极了玩笑话,不觉被季老的坚韧和豁达所打动。
朴实的文字中,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却处处透出智慧的光茫。
如果觉得自己累了,可以看看大师的文字,从大师的人生中找到坚持的动力,和选择的勇气。
大师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无问东西。
《流光:沈从文散文集》(沈从文)
沈从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无冕之王”,曾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收录了大师不同时期的经典散文,是一本散文作品精选集。
全书包含19篇文章,我们熟知的《湘行散记》、《云南看云》、《流光》均收录其中。
汪曾祺曾这样说道:“因为作者对生活熟悉且多情,故写来也极自如,毫无勉强,有时不厌其烦,使读者也不厌其烦;有时几笔带过,使读者悠然神往。”
大师的文章,把湘西儿女的淳朴善良、坚定悲壮,描写的准确到位;对湘西自然风光的喜爱,跃然纸上。
《我与地坛》(史铁生)
史铁生,北京人,小时候人缘好,学习好,到了中学还是个体育健将,在80米跨栏中得了全校冠军,人送外号“小飞人”。
18岁的时候,下乡到了陕北清平湾。之后发现身体不适,经过几年治疗不见好转,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终生只能与轮椅为伴。
30岁,患上肾病,47岁确诊尿毒症。59岁去世。
在史铁生这短暂的一生中,却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慰藉心灵的文字,把自己刻进了无数读者的生命里。
在史铁生确诊双腿瘫痪之后,他不止一次地想到了死。在这个时候,史铁生遇到了地坛。
他自己在书中写道:“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走过了地坛里的每一条路,也因为遇到了地坛,史铁生闯进了文学这条路。
最喜欢他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这或许是他,最真切的体会了吧。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
将自己一生从事的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这本书以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开头: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南京出生,四川读书,美欧求学,港台任教。
这种漂泊的经历,更加让余光中老先生怀念故土。
曾自言: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只是外遇。
余光中的文字之美,与浓浓的乡愁之感,更凸显一片拳拳赤子之心。
“每一次离开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
但是他的根永远在这里,因为泥土在这里,落叶在这里,芬芳,亦永永永永播扬自这里。”
《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
提到朱自清,在我国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我们很多人,都是读者他的散文长大的。
原名朱自华,考入北大哲学系后,改名朱自清。
本书分为:世俗烟火、山河风物、旅行断想、时论杂谈,这四个部分。
收录了,除散文名篇《匆匆》《背影》外,还有《我所见的叶圣陶》、《教育家的夏丐尊先生》、《论青年》等,50篇经典散文。
他用一支妙笔,
描绘大自然的斑斓;描绘俗世的烟火气;
描绘世界的辽远与多姿;描绘生命的无奈与苍凉。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