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些改变人生的高分书籍,我们的人生延长了3倍
当代年轻人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初老症,宇宙恐惧症,甚至还有——空心病。加班为了什么?涨工资又能怎么样?暴富和暴瘦都无法抚慰空心的灵魂。空心病患者迷茫地问自己:明明过得也还不错,怎么就提不起精神来呢?今晚开出的四味处方药,在江湖上的名号早就响彻云霄,每一味都能根治你的空心病。这四味药吃下去,包你就算蹦迪到天亮,还是有大把力气去用力生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瞧到“初恋乐园”这样的字眼,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也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一本少年少女们所痴狂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系列的青春言情小说。的确,书名的巨大欺骗性让读者放下防备心,用轻轻松松的心态翻开第一页,却被从头到脚泼了一桶又一桶的冰水。书里没有初恋,也没有乐园,只有一个青春洋溢又敏感聪慧的花季少女逐渐凋零的短暂一生。一位年近半百的辅导老师,李国华,利用职务便利接近、诱奸、性侵多名女学生。年龄只有13岁的女主人公房思琪也没能躲开这场噩梦。噩梦中的每个人,看似都毫无波澜,按部就班地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移动,但这表面上的和颜悦色,只不过是一种文明而高超的伪装。在第一次被性侵之后的五年中,房思琪努力说服自己,去爱上李国华。她对自己的“说服”与“拯救”细腻而单纯,恰似少女坠入枯井中,用甜美的声音唱最哀婉的曲。这5年里,房思琪的邻居伊纹——一位家暴的沉默受害者,在一次由于家暴导致流产之后,毅然离开了凶狠的丈夫,找寻了属于自己的幸福。2017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台湾出版,轰动了华语文学圈。更令人唏嘘的是,小说出版不久,作者林奕含就在家中自缢,结束了年仅26岁的生命,却留下了标注着“改编自真人真事”的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一对悲怆发出“女儿曾被性侵”申明的父母。这个长相清秀、在台南学测中唯一取得满分成绩的女孩逝去了。读者想到书中同样单纯美好、却终惨凋零的房思琪,忍不住发问:房思琪是不是就是林奕含?生前,林奕含曾说:“如果这本书有一点价值的话,我是不是房思琪和这本书的价值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没有想要回答这一类的问题。”当读者们唏嘘房思琪的遭遇,怒斥“狼师”的无耻卑劣时,她一遍遍地强调“这是一个女孩子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这里面是有一个‘爱’字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众媒体纷纷转向女权、暴力、性教育,却少有深挖现象的本质。在遭遇性侵的五年之中,房思琪也曾有过挣扎与迷惘,但自尊与敏感令她不敢与他人提起此事一次,假装不经意的和母亲提起,学校里的一位女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了。从那时,房思琪就在心里暗自决定,这辈子都不要说出口。绝望的起点就在于这世界上已经找不到任何一棵可以自救的稻草了。她只能强迫渴望逃离自己去与现在的生活并轨,在还不懂什么是“爱”的年纪,去“爱”上凶手,让自己成为永远爬不上岸了的“溺水者”,在痛苦中了此一生。《万历十五年》
前两年,怕是没有人没听说过《人民的名义》,一部由老戏骨们撑起来、全程看的酣畅淋漓的反腐大剧。剧中有本像是交了不少广告费才换得如此大排场的书——《万历十五年》——看上去后台强大到不行。不仅高育良夫妇和侯亮平都反复提到,甚至最终高育良落马都与它有关——赵瑞龙想开发吕州月牙湖,通过父亲的关系把李达康调走之后,高育良依然没有批。经过赵的仔细观察,发现高育良桌上摆着这本《万历十五年》。于是费尽心机,把渔家女高小凤训练成一个“明史专家”,成功“俘获”高育良,最终将其拉下水。 这书,倒真称得上是“奇书”,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历史学家黄仁宇,通过截取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这个历史横截面,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这个时代的病理,“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在黄仁宇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的万历十五年并没什么可说的,可他不这样认为。黄仁宇选取了最平淡无奇的这一年,刨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运作的风貌,从而得出结论:传统中国是依靠道德运转的社会,这是它在世界舞台中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牢靠的制度、高明的“手腕儿”都更加有份量。所以好像看来,这一年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许多细枝末节的零碎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崩溃的前兆。大明王朝之外,却一番盛况:在朝廷未注意的东北,29岁的努尔哈赤“霹雳闪现”,他布教令、立法制、禁暴乱;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掀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这一年,力挽狂澜改革的首辅张居正去世五年,而他生前的改革成果正摇摇欲坠;这一年,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以及作为武官杰出代表的戚继光去世,大明王朝只剩下一个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与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以及一个疲于在皇帝和群臣之间周旋的首辅申时行。一个国家兴衰的火把,是由许多人的人生火苗来点燃的。《万历十五年》就是通过讲述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的人生碎片,来展现大明的病入膏肓。表面风平浪静,但在这几位的人生中,就拼凑出了中国失败的总记录。《局外人》
“母亲去世,儿子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所以他是有罪的。”这个在现在要被大呼道德绑架的结论,在书中却是完全成立,并成为主人公默尔索被判定为死刑的原因。故事的前半段看似是大片“流水账”式的叙述:一个叫默尔索的男人,在母亲去世后,并没有表现出极度悲伤的情绪,反而在母亲葬礼期间抽烟喝酒、看电影、和情妇厮混,甚至他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关键在于,出于正当防卫,默尔索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却被指控为谋杀,判定死刑。这个草率的判决仅仅由于法官们在调查默尔索的个人生活时,发现他对母亲的死亡异常冷漠。法官们断定,默尔索这种不符合纲常伦理的冷血动物,一定是个预谋杀人的恶魔。默尔索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被众人断定为情感淡漠,他不符合世俗遵循的价值和道德体系。律师让他对法官表示“自己不是对母亲的死亡不悲伤,只是努力控制住了悲痛心情”,他以“这是假话”的理由拒绝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默尔索像个玩世不恭的“哲学家”。他的死罪是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定的。而他与众人之间,就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是世俗的局外人,也是自己生活的局外人。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加缪没有去刻意的分析人物,而是任由默尔索凭借自我意识自由发展,他只是像写日记一样去记录发生的一切。加缪也是一个冷静的故事旁观者,一个不替默尔索说话的局外人。而最凄凉的是,这个“局外人”身份角色的授予,不是来自他人,而正是自己。《巨人的陨落》
历来,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步入百万销量殿堂的畅销小说的平均页数是331.4页。欧美乃至全球的畅销书厚度也大致相仿,无论是2014年上市的《消失的爱人》(422页),还是2003年出版的《达芬奇密码》(454页),都没有超过500页。但总页数达到1168页的超级小说《巨人的陨落》打破了这道铜墙铁壁。在美国,《巨人的陨落》首次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单第一名。但其实在它仅仅只有一个书名和千余字故事梗概的时候,就在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卖出了5000万美金。为了争夺“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是其中的第一部)版权,欧美各大出版商展开了激烈竞争。最终的版权预付金是史无前例的50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3.2亿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战火之中,每一个在生死线上踮脚行走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从布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充斥着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却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却又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任务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涉及到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暴动等一系列历史大事。这都得益于作者肯·福莱特严谨的史料安排和巧妙的情节坠连,他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历史碎片与小人物的塑造花式串联,在历史的震动中留有余温。当格雷戈里前去迎接回国的列宁,在午夜的彼得格勒芬兰站,当广场的探照灯打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火车喷着黑烟徐徐进展。列宁从火车上走下,对着人群致辞,格雷戈里激动地心脏都要跳出来。这一实一虚两个人物被作者安排在出现于同一时空,让读者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激动,着实奇妙又震撼。在肯·福莱特的笔下,这样的无数个“我们”在历史大事中行走,与课本中出现的人物在某一时空交合,“我们”的单线人生并未堙没于历史大潮,而是更加的波澜壮阔。总听到他人谈“人生”,已经神经脱敏到内心毫无波澜。小学生写作文,总爱在最后一段加上“人生”二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非要给文字强压上一担所谓的“意义”。“人生”这样一个恢弘而绚烂的词语,却被滥用到像是块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哪位路过都想要来夹一筷,来让自己更加光彩照人。但细细琢磨,人生本身就是everybody、everywhere和everything的集合。脚下的石板路,吹过脸颊的风,都在某个肌肤相亲的时刻镌刻上了属于自己的意义,变身生命奏鸣曲中的一段音节。无数段音节在作文的最后一段、人生的最后一集响起,这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