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浩渺星空中,总有那么几颗璀璨的星辰,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色彩,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今日推荐五本极具文学价值的书籍,它们犹如五座巍峨的文学山峰,等待着每一位勇攀高峰的读者。
这五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们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灯火》/ 赵园
这本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赵园的散文创作精华自选集。 “任一生命季节都可能有那一季节的绝美文字,你不妨对此做极致的追求”,展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苍生社稷、世风人伦的细微的体察与朴素的关照。 这些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状态。 近来,赵园先生对过往作品做了盘点,亲自辑选其文学创作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以简练的文字书写了克制的情绪和透彻的观点,以故土、琐忆、行旅、伤悼、暮年5辑,完整展示其文学创作的历程。 其中不乏赵园各个时期的散文名篇,如“乡土”系列、“夜话”系列、《旧日庭院》《灯火》《乡居小记》《遥远,遥远》等。 无人喝彩,从不影响我的兴致! 学者赵园30年学术生涯盘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明清之际士大夫、当代史人,土地、城市、政治、伦理、历史、文学,钩沉中国知识人经世致用的不懈追求,将学术演绎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挥别——属于我的学术年代》由赵园先生亲自选辑,包含十四篇作品,每一篇都是赵园先生在不同细分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涵盖了其早年的文学研究部分,更多的则是细致而全面地阐述了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既从整体上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变迁,也是一部总览赵园先生学术生涯的总结性作品。 一个青春的、能量满满的鲁迅! 弘文学院、仙台医专、独逸语专修学校,留日七年是鲁迅成长的青春时期,也是他学习的黄金时代。 打破大众已然固化的鲁迅“横眉冷对”的刻板形象,呈现青年鲁迅激越蓬勃的青春时代。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即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 这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 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著名学者、文化名家赵珩先生精选近作34篇,辑成随笔集《留作他年记事珠》。 赵珩先生秉承其一贯的朴实、真诚的风格,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年的生活感悟,为读者呈现了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全书分四辑, 第一辑“文化”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现象、事物的独到思考; 第二辑“故人”则是对几位故人如马连良、张伯驹、刘宗汉等的独家记忆; 第三辑“北京”所录文章皆与北京相关,从多个角度写出了作者与北京城一生的羁绊; 第四辑“百戏”则通古博今,将古今诸多体育运动如游泳、赛马、击剑、射箭等进行对比,在碰撞中彰显趣味,也挖掘出体育运动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对今天的价值。 “预知往日难回首,留作他年记事珠。” 静听赵珩先生讲文化、忆故人、说北京、聊百戏,淡写岁月,静守时光…… 青岛是沈从文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个驿站。 1931年8月,沈从文来到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两个学年。 1957年、1961年、1962年,沈从文三次来青岛创作和休养。 在青岛,沈从文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写出了《从文自传》等重要作品,游览崂山时获得了创作《边城》的灵感。 《坐看水云》还原了沈从文在青岛的时光,并以之为线索,赏析他的经典作品,考证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交游史,揭示五十年代转型之谜,将之连缀成一部独特的沈从文别传,呈现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的交互关系,织就一部幽微的沈从文心灵史。 文史学者刘宜庆通过多年来收集到的大量民国老报刊等一手资料,以温润的笔触走进沈从文在青岛的人生经历,探幽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奉献这本兼具文学之趣味和史料之丰赡的沈从文传记,以青岛为窗口,遥望沈从文波澜壮阔的一生,再现动荡时代,一段关乎理想的挣扎与坚持。《挥别》/ 赵园
《究竟是青春》/ 姜异新
《留作他年记事珠》/ 赵珩
《坐看水云》/ 刘宜庆